全国咨询热线 全国咨询热线:18925237210(钟小姐)

新年的短聚为了长久的分别还是长久的分别为了新年的短聚?

  农历腊月二十二,我小家4口人回到湖北黄冈浠水农村老家,家里10口人,分别是小家4口,我弟小家4口,我父母2人。

  龙年正月初六下午5点,我驱车携小家4个人返穗,家里只剩6人。本来可以多待几天,但女儿一直唠叨她的作业没做完,拗不过倔强的她,我们也只能提前离家。

  正月初九上午9点,我弟携小家4口返回武汉,大小侄子都要上学(大学及小学)。

  然后我家的人口分布常态就形成了:我父母两人在黄冈市浠水县的乡下老家常住,虽已逾耄耋之年,但依然做一点农活;弟媳带着两个侄子在武汉,大侄子基本不用管了,主要是照顾读四年级的小侄子的衣食起居等;弟弟一人在内蒙古谋生,那是他已经待了18年的地儿;我一家4口在广州定居,2008年我博士毕业以来。

  初六离家前,我照例带母亲散步、聊天两小时。等我回到家,发现外出的行李早已装好车。我说打开车子看看,父亲居然不准我打。很显然,他装了太多东西到车里,然后他不准我减掉任何一样东西。

  我的车子是中型特斯拉,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后备箱,在前机盖及后备箱的下面,都配有额外的储物空间,但即便如此,我个人的箱子依然被放在了车子后座放脚的位置。很显然,车子从前到后,都被父亲塞得满满的,除了我们的衣物,其他基本都是各种吃的,包括但不限于:腊肉、腊鱼、花生油、菜籽油、土鸡蛋、油面、糍粑、腌鱼块、酸豆角、乳腐、包菜、红菜苔、菠菜、菜心、胡萝卜、白萝卜。

  这必须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与体验,而是很多中国人共同的经历与体验,有两个共同点:其一,一家人常年分住各地,老人在老家,年轻人进城务工,孩子要么留守老家做留守儿童,要么进城随父母一起念书,一家人有且只有春节期间才能见面。其二,离家那天,行囊里,车厢里,都被老人塞得满满当当,离家大军同时也是“搬家大军”,搬的是各种吃的,也是来自父母的各种难以割舍的想念及无尽的祈福。

  本是一家人,却被迫常年分住异地,这是没有很好的方法的事,也似乎是难解甚至无解的事。

  其大背景人尽皆知,城市与乡村在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,且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。城里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会,城里的教育水平与质量相对更好,年轻人为了养家糊口,孩子们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,他们纷纷选择进城务工或求学,成为城镇化的主力军,留下老人则选择驻守老家,成为所谓的“留守老人”。部分家境差一些的家庭,因为缴不起高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,只能将孩子留守老家,这一些孩子自然沦为“留守儿童”。

  谁都知晓或清楚“留守老人”或“留守儿童”的真实处境,他们很可怜,他们身上有很多问题或顽疾,尤其性格方面有几率存在的结构性缺陷,这样一些问题、顽疾或缺陷可能会伴随及影响他们一生。都说陪伴子女是顶顶重要的事,但真实的生活中真实陪伴留守儿童的经常是手机与游戏,爷爷奶奶管不了,或没有管教的能力,孤独、叛逆、自卑、自闭,对于很多人而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。很多老人天天呆着在院子里,坐在院子的一角,且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,期盼着在外的子女们归来,明明明白他们不会归来,却还是要去看看,眺望,习惯性地去看看,习惯性地去眺望。正所谓“望穿秋水”“盼星星,盼月亮”,用在他们身上最合适不过了。

  发展与振兴乡村,越来越成为一个要重新检视的话题。其基本逻辑是,很多村子成为空心村,甚至赤空心村,以我老家的村庄为例,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团陂镇凤形地村三组,我们村有19户人家,春节期间的总人口是96人,意思是户籍人口,再加上像我一样因求学及工作之需将户籍转移到城镇的人口。但过了正月初八,至多元宵节后,村里骤然变得异常冷清,非流动人口立马锐减为18人,没有青壮年人口,有且只有留守老人及留守儿童。常年只有18人的村子,还要消耗巨资建设广场、康体设施及其他公共设施吗?我的意思是,非流动人口非常少,还需要高大上的基础设施吗?

  但一个基本事实是,美丽乡村、乡村振兴等政策驱使下,乡村道路建设成就显著,村民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普遍性改善,这为城乡互通与互动提供良好基础。

  道理至简,倘若家门口有不错的就业机会,村民亦农亦工,便可赚得相对体面的薪水,乡村学校可以像从前那样人丁兴旺,学校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,孩子们每天结伴而行,开开心心地“背着书包上学堂”,我想,压根就不会存在所谓的“进城打工潮”及“进城读书热”。谁喜欢或中意年复一年的异地奔波与漂泊呢?谁想与自己的父母及孩子分隔两地呢?谁想夫妻常年分居呢?

  毋庸讳言,乡村振兴最核心的要义是乡村经济振兴,出路在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。让进驻企业能够留下来,常驻下来,吸纳广大村民就业,让农产品卖得起价钱,让土地有资本化的渠道跟途径,让种田的农民真正得到实惠,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过上体面的日子。这要求有关部门果断摈弃一些对乡村发展的限制性政策,各级政府部门要开动脑筋,一心一意谋发展,要让那些有志向回馈乡里、想在家乡发展与置业的企业家们可以安心投资、放心发展,。需知,发展是第一要务,对于广大乡村地区而言,尤其如此。怎么发展?充分挖掘内部资源,实时引入外部力量,才能真正搅活乡村这潭水。

  乡村发展的核心必须在于人,在于人才,在于培养下一代人才。乡村教育每况愈下的恶果是严重的,和影响深远的,进城学习的孩子没有故乡,没有家乡,对乡村没有认同感与归属感,长大了,他们自然也就对家乡没有感情可言了,“我是一个没有家乡的人”“我是一个与乡村无关的人”,会根植于他们幼小的心田,“无根的”“漂泊的”等感觉会伴随他们很长时间,甚至一生。于广大成年人而言,知识学习,尤其社交性学习很重要,经常交流与沟通很重要,在外地见世面多了,增长更多见识了,眼界拓得更宽了,对问题的认识才能更深刻与更深邃,脑子才能更灵活,发财与致富的机会才会更多,把握发展机会或机遇的能力才会更强。

  于大部分国人而言,过年有多开心,离别就有多沮丧,几乎无人可以超脱这一悲情铁律。春节的短聚为了是长久的分别,还是长久的分别为的是春节的短聚?我不知道。于普普通通的家庭及普通人而言,我只想重提那两条老掉牙的建议:

  对于广大留守老人,有空的话,年轻人还是要自己或带着孩子一起,“常回家看看”。

  对于广大留守儿童,父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,还是要尽量带在身边,因为朝夕相处与陪伴顶顶重要。

  • (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,本文仅为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)